健康宣教

警惕肝炎背后的“隐形杀手”——肝硬化

发稿时间:2025-07-29 09:09:50 作者:普通管理员

提到肝炎,很多人会想到“传染性”,却容易忽略它背后更危险的“潜伏者”——肝硬化。事实上,慢性肝炎若不及时控制,约20%-30%会逐渐进展为肝硬化,而肝硬化正是肝癌的重要“前奏”。今天,我们就来揭开肝硬化的神秘面纱,看看如何从源头阻断它的脚步。


肝炎与肝硬化:一场持续的“肝脏战争”

肝脏就像人体的“化工厂”,负责解毒、代谢、合成营养物质。当乙肝、丙肝等病毒长期“攻击”肝脏,或酒精、肥胖等因素反复“折磨”肝细胞时,肝脏会启动“修复机制”——但这种修复很特殊:坏死的肝细胞会被瘢痕组织替代,就像皮肤受伤后留下的疤痕。

起初,肝脏还能勉强“带病工作”,但随着瘢痕越来越多,肝脏会逐渐变硬、变形,功能严重衰退,这就是肝硬化。更可怕的是,这个过程往往“悄无声息”: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,等出现腹胀、腹水、出血等问题时,往往已到中晚期,治疗难度大大增加。


哪些人容易被肝硬化“盯上”?

慢性肝炎患者:尤其是乙肝、丙肝未规范治疗者,病毒持续复制会加速肝损伤,是肝硬化的“高危人群”。

长期饮酒者:每天喝超过2两白酒,持续10年以上,肝脏很可能从酒精性肝炎一步步走向肝硬化。

肥胖或糖尿病患者:脂肪在肝脏堆积形成脂肪肝,若不控制,约10%-15%会发展为肝硬化。

长期服用伤肝药物、有自身免疫性肝病家族史的人,也需提高警惕。


当身体出现这些症状,

可能是肝硬化在“报警”:

- 反复腹胀、肚子变大(腹水),吃一点就饱;

- 皮肤、眼睛发黄(黄疸),尿色变深;

- 牙龈出血、皮肤瘀斑,甚至呕血、黑便;

- 没力气、体重骤降,或出现意识模糊、行为异常(肝性脑病)。


世界肝炎日,我们能做些什么?

1.主动筛查,给肝脏“做个体检”

- 乙肝、丙肝可通过血液检测快速确诊,建议高危人群(如乙肝患者家属、长期饮酒者、医务工作者)主动筛查。

- 慢性肝炎患者每6-12个月查一次肝功能、肝脏超声和病毒载量,及时发现早期肝纤维化(肝硬化前期)。

 2.规范治疗,不给肝硬化“可乘之机”

- 乙肝、丙肝已有特效抗病毒药物,坚持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,阻止肝损伤进展,甚至逆转早期肝纤维化。

- 戒酒、控制体重、调整饮食(少吃高脂高糖食物),是脂肪肝患者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
3.远离伤肝习惯,给肝脏“减减负”

- 不滥用保健品、偏方,吃药前咨询医生(很多药物需经肝脏代谢,可能加重损伤);

- 规律作息、避免熬夜,让肝脏在夜间充分修复;

- 家人朋友若有乙肝,及时接种乙肝疫苗,切断传播途径


关键提醒:肝硬化不是“终点”

很多人以为肝硬化就是“绝症”,其实不然。早期肝硬化若能及时控制病因(如清除病毒、戒酒),肝脏功能可逐渐恢复;即使到了中晚期,通过规范治疗也能延缓进展,提高生活质量。

世界肝炎日的意义,不仅是提醒大家防治肝炎,更要警惕它背后的连锁反应。守护肝脏健康,从主动筛查、规范治疗开始——别让“小肝炎”拖成“大麻烦”,这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负责。


Baidu
map